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稳定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地位,掀开了民族复兴的新篇章;70年,在时光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却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全球的发展格局。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中国各行各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很多行业的产能规模、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水平等跨入了世界前列。
纺织工业作为母亲工业,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纺织工业部。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没有改变,依然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重要民生产品的供给部门。作为纺织工业的源头,中国化纤工业在世界范围后来居上的过程更是堪称奇迹。70 年来,中国化纤工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斗进程,沉淀着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稚嫩到成熟的空前飞越,蕴含着几代化纤人始终朝气蓬勃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为棉花、羊毛、麻、蚕丝等天然纤维,远远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1949年,全国仅能生产18.9亿米棉布,人均3.5 米。当时布票的匮乏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正反映了我国在纺织原料、纺织品服装等方面的贫瘠、供应不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问题,解决人民的衣被问题?在建设发展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发展化纤工业的必要性,开始酝酿实施“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大战略。
中国化纤工业开始了从零起步的艰难之路,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中国化纤年产量还不足1万吨,故在全球统计中被“忽略不计”。1960年中国化纤以年产量1.06 万吨进入“世界化纤产量统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序幕拉开,中国化纤工业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78年中国化纤产量为25.8 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3%;1985年,由纺织工业部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
( 后改为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召开,开启了中国与全球化纤界互相学习、交流的大门,这是中国化纤行业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全球化纤行业的融合发展意义深远;1986
年中国化纤以“年产量破百万吨”和“全球占比 6%”,进入化纤制造业“世界主要国家”行列;
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生产能力已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1998 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24%,至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用了20 年的时间成为全球第一大化纤生产国,成为世界化纤业界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化纤工业的发展也促成中国彻底告别了“布票时代”,为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化纤工业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使其技术全面升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化纤工业资本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民营企业占主导,国有及“三资”企业共同竞争的态势。同时,企业的产权主体也呈现多元化,出现了一批混合所有制的化纤企业,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众多因素合力之下,中国化纤工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大容量聚酯技术的突破造就化纤工业的规模神话。2010 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3090万吨,占世界的近60%,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中化学纤维占比超过2/3 ,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化纤制产品占40.4%。中国化纤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出口量也快速增加,于2007年实现了化纤净出口。中国化纤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不可或缺的优势产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化纤产业大国,为满足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中国化纤工业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建立起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全球领先地位;生产的产品从常规化学纤维、高性能化学纤维到生物基化学纤维,成为产品覆盖面及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高新技术纤维生产全面推进,大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近30年的水平差距,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在生产水平、运行质量及效益、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但2012年之后,化纤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行业发展逐渐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倒逼着企业切实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调整中的生存将注定伴随着行业企业的蜕变,切实让行业从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在此背景下,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应运而生,经过2012~2019年的培育和发酵,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在实践中将越来越多的化纤企业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推动了中国国际纱线展参展面积、展商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引导化纤企业参与到了“中国纤维品牌建设”的进程中来,成为中国化纤产业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同时使各企业切实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各企业的获得感、满足感;致使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为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炼化一体、产业集聚、龙头效应、细分为王等成为行业新的发展趋势。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战略研究与发布的引领,我国化纤企业加大了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入选企业平均研发投资比例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5倍多。有付出就有回报,化纤行业从2015年率先走出谷底,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提高,行业利润总额连续4
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十三五”期间,中国化纤行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创新活力空前,除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掀起了一场中国纤维产业的革命外;科技、绿色、智能制造、产融结合、标准、人才等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科技层面,化纤关键原料、功能性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制备技术实现飞越。如聚乳酸纤维已突破了原液着色和面料低温染色技术;碳纤维T300、T700、
T800 、T1000已全部实现产业化,间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实现快速发展,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打破国外垄断,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攻克关键技术。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创新技术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
/ 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产化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静电喷射沉积碳纳米管增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粗旦锦纶6
单丝及分纤母丝纺牵一步法高速纺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荣获“纺织之光” 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牵头推进的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已经获得江苏省省级评定认可,正向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迈进;就在不久前,中复神鹰年产2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在西宁正式动工,投产后将极大提高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保障能力;而光威复材在包头的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也已顺利签约,布局大丝束碳纤维,不断满足各行各业对碳纤维的需求。高性能化学纤维及复合材料已然成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材料产业。
绿色层面,化纤行业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崭新面貌。如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从正面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倡导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有效提升了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目前已有27家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和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等引导行业主动适应环保从严要求、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使好的企业从竞争中胜出,既推动技术进步,又能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同时为全社会的“绿水青山”建设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将用三年时间使行业的环保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绿色制造技术: 8+3”的概念,即8项节能减排技术和3项绿色纤维制造技术,总体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智能制造层面,众多化纤企业通过“机器换人”,从机械化向自动化转变,生产中的一些环节由人力换成了机器手或是自动线,节约了大量人力,也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机器化;信息化和大数据在生产线上的应用,使数据成为可利用的资源,使实现产品开发的可逆和可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客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智能制造的规范化带来的产品品质的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未来,智能制造必将给行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且进一步巩固现代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融结合层面,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先后上市。时至今日,化纤行业已有几十家上市企业,化纤板块股票的活跃程度是行业充满活力的佐证。另外,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同中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确定了“2017~2018年度化纤行业
10 户重点培育预备上市企业”。去年发布的《纺织行业产融结合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了3大培育重点:科技创新型、品牌创新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包括细分龙头、“一带一路”全球布局、“一条龙”生产等。通过产融结合,将从根本上可持续地促进纺织化纤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化纤行业主流产品的主流生产企业几乎实现了
100% 的资产证券化,在纺织行业独树一帜。
标准层面,化纤领域标准化工作在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增强,与行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初步开创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历经数十载的不懈努力下,也将修成正果。
人才层面,行业企业对人才、对研发更加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产品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产品研发体系和模式是很难复制的,所以要储备人才,留住人才,要做一些前瞻性研究,以免被新技术、新进入者颠覆。而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为行业从业人员打开了产业链复合知识学习之门,更为上下游的沟通、合作架起了信任之桥,开创了纺织化纤行业复合人才成长的新路径。
此外,中国化纤行业的改革开放为企业的壮大和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政策支持,促使他们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不竭财富。随着国家放开炼化领域投资限制,民营资本迅速进入,恒力、盛虹、荣盛、桐昆等4家化纤企业进入国内炼化领域,恒逸更是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文莱炼化。到2020 年民营化纤企业主导的炼油能力合计可达约1亿吨,化纤工业特别是合成纤维工业将获得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更稳定的原料供应,这将是我国化纤工业一个新的竞争优势。
70年来,中国化纤工业走过无数艰难与沧桑,终铸就了今日之壮丽与辉煌。2018年化纤产量达到5011
万吨,占全球化纤产量的近70%,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中约有85%是化纤。2018 年化纤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90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利润总额394 亿元,同比增长10.3%,成为纺织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中国化纤工业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重要纺织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的新定位。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纺织化纤工业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并在推动纺织化纤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化纤工业的成长壮大,发展初期得益于举一国之力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优势,发展壮大得益于改革开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作用,得益于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的引进,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历史和未来交汇的重要节点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未来,中国化纤工业要坚定不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初心,要以无比的智慧,兼顾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可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中国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更加注重机器换人、智能化发展;要以勇于创新的胆魄、匠心实干的精神,挺立时代潮头,继续推进中国化纤工业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