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里说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在不厌其烦地反复研读一本书,经过缜密深刻的思考,就会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本期主持人
熟读精思,才能够悟出一本书的真谛。正所谓: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2019年10 月17 日,星期四晚,又迎来了智成纤维一周一期的读书会,本期读书会已是第 130期。路是对的,就不怕遥远,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读书会坐席
那么本期读书会中,哪些句子段落对自己有启发?哪些读来非常触动心灵?让我们一起进入智成纤维第130期读书会,一同阅读、分析、选择、思考!
由陈双明带来《前赤壁赋》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
“一樽还酹江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
由陈志莲带来《子罕弗受玉》
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德。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清明得多了。
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由吴红带来《医戒》
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仅庸医能够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将性命寄托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不光是看病这种事,世上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由黄小龙带来《秋声赋》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由吴钟亮带来《孝经三小篇》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由张德雄带来《劝学》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读书,是一次远行,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让文字牵着思想,沿着山川河流出行,这是快乐的出发,也是幸福的围城。
主持人接棒
智成纤维第130期读书会又到尾声,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读书会,活到老,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