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面对全新的发展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战略,提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目标,推行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一系列发展新模式,以迎接新时代。面临关键技术突破、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为行业提质增效助力。
12月20日,第四届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暨服装产业智能化推进大会在宁波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浙江壹布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宁波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副局长方巍,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汤丹剑,宁波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消费品工业处处长叶志刚,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佘志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运能,宁波嘉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董事长严厚国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商协会、企业、高校相关机构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加速价值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暨服装产业智能化推进大会旨在为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纺织工业提供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交流,为行业提质增效,助力行业突破技术、劳动力成本等结构性失衡的诸多问题。
龚进礼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几经产业变革与升级迭代,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呈现出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特征。而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科技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加速价值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助推器。
他强调,当今机器人已在社会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将成为大势所趋,机器人的使用也将成为未来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宁波作为“红帮裁缝”的发源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智能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已成行业常态。未来,通过服装产业智能化的推进,将带动宁波纺织服装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为10所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研发中心单位颁发2019全国纺织技术研发贡献奖,以表彰他们这一年的杰出工作。
坚持创新引领,撬动发展杠杆
浙江大学教授郭吉丰以“智能制造与纺织服装产业”为主题,论述智能制造是先进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制造系统集成,实现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和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
浙江壹布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宇以“服装智慧制造e体化解决方案之宁波方案”,从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服装智慧制造之顶层设计、增效、降本,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等方面,表明服装产业科技化,科技企业产业化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必经之路。
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海江从日常生活变迁、针织装备新要求、针织装备控制要求、常州固高智能定位入手,介绍新消费趋势下针织装备控制技术要求关于个性化定制、交付时间短、高品质保证等消费新趋势。
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闫循斌从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纺纱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发展、裕大华项目应用案例分析、未来发展前瞻四方面阐述智能化纺纱工厂的实践应用。
广州简派软件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江西脉动智能制造联合创始人、CEO,浙江衢州佰意智能制造CEO刘明光以“服装智能制造”为主题,介绍服装智能制造经历自动化设备的充分利用、制造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实现、硬件与软件的高度融合、智能化代替人类工作四个阶段,最终目的是实现柔性供应链。
浙江纺织服装职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运能以“纺织技术装备智能化及其挑战”,他认为人才、装备、创新、品牌是纺织服装制造业走向中高端的关键要素,产业需要有引导、有目的地逐点突破,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精益化、智能化,点线面结合,落地落实,稳步推进。
当天下午,在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还举行企业、专家对接交流座谈沙龙,各专家及参会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智能制造等科技项目开展了深入的交流活动。之后,代表们还参观了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区的5G智能车间。
高端视点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化制造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是大势所趋。宁波作为服装产业的发源地,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已经连续四年在这里举办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一方面能够促进智能制造科技研发和成果转换,另一方面助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步伐,不断完善相关供应链,促进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系统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宁波为试点引领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浙江壹布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宇表示,由浙江壹布、环思宇辰与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协同打造的中小型服装数字化智慧制造工厂,将政府、产业、学员、企业等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厂中校机制,架构传统职业教育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助推产业信用体系的重建,为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